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 Danny。生活筆記 】又一篇文章 〈一個人的旅行,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納入國二課程學習



收到了通知,哥又將有一篇文章 〈一個人的旅行,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將納入國中二年級的國文測驗卷中,未來6年的國二生都要學習喔

 

這是多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不長,是短文,但是很多人喜歡。還記得當時很多媒體要求轉載,而且這標題,後來被很多人使用。

 

沒想到,幾年後,它會成為國二的學習文,很是開心啊



溫士凱〈一個人的旅行,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

 

  根據我的旅行經驗來說,一個人的旅行,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

無論你同意也好,否定也罷,事實就是這樣。你在旅途上總是會遇上一些人,留下一些回憶。即便你孤寂的沒有與任何人有往來互動,但是在凝視車窗外飛逝的景緻時;在沙灘上遠眺落日餘暉時;還有在床上抱著被單呆滯地望著天花板時,你的心中想著一個人,又或是憎恨著某個人,你,無論走得多遠,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

 

  前兩天在飛機上我看了茱莉亞‧蘿勃茲的一部舊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電影中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女主角在印度的心靈道場,想要藉助宗教的力量去為自己與前夫、前小男友間的矛盾掙扎解套。但是她愈不想去碰觸問題的核心,卻愈走入迷霧森林中!而她的德州朋友理查狠狠的跟她說了一些話,意思是:「如果你很想想念一個人,那就狠狠的去想吧!想完後,就把它乾淨的丟掉。不要要想不想,要丟不丟的,永遠在矛盾中打轉!」

 

  一個當頭棒喝的頓悟,讓她在日後的印度生活中印證到一個真理:所有的修行、道場,其實都是外在的;而真正的心靈道場,並不在印度,也不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

 

  多年來,我旅行得愈多,走得愈遠,愈是真摯的相信,一個人的修行或是旅行,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而一個人的心靈迷失,也從來都不會是一個人獨自面對的。如果你仔細的、耐心的欣賞身邊的每一吋風景,聆聽每一個聲音,心中的那些不安,總是會找到出口的;而答案,就藏在你微揚的嘴角中。

至於是不是一個人旅行,根本都不重要,因為無論你去到哪,其實從來就不曾是只有一個人的!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 旅遊。行遍天下 】 注意喔,開心旅遊千萬別不小心誤踩了「異國文化地雷」!

旅行,很多時候是一場與陌生文化的邂逅,也是拆解既定認知的學習。但是在這場邂逅中,若是稍不留意,便可能踩到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文化地雷」。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禁忌與社交禮儀,而這些差異也舖疊成旅行的迷人之處。然而隨著社群媒體和短影音的盛行,許多旅行上的文化和風俗地雷,漸漸被忽視或誤導,又或是因為要吸睛和博取點閱造成話題,在文化地雷邊緣刻意挑戰,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文化衝突。小則讓個人行為蒙羞,大則釀成新聞事件,甚至讓國家形象有所損毀,真的是不得不瞭解和體悟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啊!



就拿台灣人很喜愛及熟悉的國家日本來說吧。日本是一個講究文化嚴謹的國家,如果你觸犯了他們的文化地雷,他們寧可不要賺你的觀光財,也要維護自己的文化尊嚴。例如衆所皆知的「壽司文化」中,日本餐廳最忌諱的兩個餐食禮儀文化,一個是「拍照」,另一個則是「移動」。



特別是現在是影像世代,很多人習慣在旅遊時的用餐時刻都先讓相機先吃,人再後吃。然而在日本的壽司文化中,拍照食物本身還算是可以接受的新世代文化。然而拿食物當拍照時的擺飾工具,而且時間過長,錯過了師傅細心準備食物時認定的最佳賞味時限,對於壽司餐食而言,是非常不尊重食物的文化地雷。



此外,一般入座壽司吧享用餐食時,有不少遊客移動了放在壽司檯上的壽司餐碟,這其實也是在日本壽司文化中對於壽司師傅「大不敬」的行為地雷!特別是當大廚親手將壽司一一遞到你面前時,應該立即將壽司接拿起享用,因為這是職人對顧客最直接的服務表現。若你將壽司移到桌邊,或讓它長時間放置不吃,等於不尊重食物外,也是對壽司專業的無視,這對廚師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拒絕」!我還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到東京的銀座一家壽司吧用餐採訪時,日本廚師曾微笑有禮貌地提醒我:「請先享受,記錄可以等後面;此外,在京都一家懷石料理店,當地的女將溫柔地提醒我:「如果可以,用心記住這一刻,這才是最好的照片。」這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而那一刻起,我明白和學習了這些背後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傳遞一種「品味當下的純粹與尊重」的飲食文化。



而關於拍照和打卡,在這個世代似乎已成為旅行的標配,但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這樣的行為。除了日本餐廳對於拍照這件事越來越反感外,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飲食文化裡,特別是一些高級餐廳,隨意拍照會被視為對用餐氛圍的不尊重。因此,越來越多歐美國家高檔餐廳會直接明確標示禁止拍照。因為他們希望客人專注於食物本身,而不是分散注意力。這樣的規範,雖然看似有些嚴苛,但也提醒我們放下手機,真正感受當下的味覺與空間,不是嗎?



而在餐廳之外,日本和歐美國家,尤其是德國、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地,對個人隱私的重視程度非常高。特別是在公共場所中,拍攝陌生人(尤其是小孩)可能會讓當地人感到極度不安。在一些歐美國家,父母對孩子的隱私尤其敏感,他們甚至會直接要求刪除拍攝內容;而在美國,如果未經允許而私自將照片公開在自己的網路社群媒體上,即便對方只是背景的第三者,他們也有權利控告你侵害私人隱私權,讓你吃上官司啊!之前我們受邀參加泰國觀光局的媒體採訪活動,當時便有位台灣的女性部落客特別愛偷拍歐美遊客的渡假照片以博取網路吸睛,後來就收到了遊客直接向泰國觀光局總部投訴,差點釀成國際事件。因此,在任何地方,當我們想要拍攝人像時,請記得提前徵求對方的同意。當對方微笑點頭時,那種心與心的交流,遠比照片本身來得更有價值,也不會誤踩了他人的文化地雷。


至於在台灣人最愛旅遊的友好國家之一的泰國,和尚僧侶是非常受到敬重的社會階層。因此,除了處處必須禮讓他們外,不得隨便和他們有肢體上的接觸,特別是女性,連座位也不得跟他們一同比鄰而坐;在中東等地穆斯林國家,女性穿著不合規範的服裝可能會引起爭議。而在印度教盛行的地區,拍攝聖河邊的火葬儀式更被視為不敬行為。此外,文化與政治也是旅行中極為敏感的話題,容易造成文化地雷。特別是不恰當的評論可能冒犯當地人的自尊,例如,對法國人來說,批評法國飲食或強調英語文化的優越性可能被視為無禮;在越南或韓國等國家,提及與過去殖民歷史相關的話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衝突。



不過,這些文化地雷的背後,其實並非單純的規範,而是一種對生活哲學的延伸。無論是壽司吧中的細節,還是對拍照隱私的重視,這些都在傳遞當地人對美好事物的珍視與對彼此的尊重。當我們用謙虛的心態去接近這些文化,旅行便不再僅僅是一次移動,而是一次理解與學習的機會。



所以,下次旅行時,試著放下那顆急於記錄的心,細細品味當地的規矩與禁忌。在每一場文化的邂逅中,我們會發現,那些看似麻煩的「地雷」,其實是打開一扇文化之窗的鑰匙喔!


*** 以上照片拍攝均已取得當事人和場地與店家同意 ***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 旅遊。行遍天下 】啊!美哉,那些讓人混縈夢牽的光之朝聖曙光旅行

在我旅途中的眾多體驗裡,讓我又愛又恨的,非「追逐曙光的旅程」莫屬了!一來,要抹黑早起,完全是逆著生理時鐘而行的苦差事,這一開始就充滿了掙扎。好不容易掙脫了睡魔的糾纏,跋山涉水來到所謂「最佳」觀景點,卻發現曙光不賞臉,絲毫不願現身。那一刻,心中掀起一股失望的漣漪,卻只能無奈地笑著告訴自己:「哎呀,今天不是我的日子啊!」


然而,那讓人上癮的美好,便是在曙光以萬千姿態赤裸地在你眼前綻放時,那份撲面而來的震撼與心頭跳動的喜悅,絕非其他旅程能夠替代。這一刻,所有等待的辛苦、早起的疲憊,彷彿都被那片光芒拂去了,只剩下滿滿的幸福感在胸口蔓延。明知道追逐曙光的旅行如同一場賭局,但就是無法戒掉,反而愈加沉迷其中。而像這樣的追逐曙光之旅,我經歷無數次,但其中最難忘的幾次,則是發生在紐西蘭、泰國和台灣的台南。這三個地方,讓我在追逐曙光的旅程中,收穫了截然不同的心靈滿足。


紐西蘭的吉斯本(Gisborne),是一座能看到全球第一道曙光的城市,這點讓我心心念念,一直想要親眼見證那獨特的日出時刻。當我的紐西蘭朋友得知我的心願後,特地幫我預訂了一家山脊上的民宿。這間民宿不僅視野極佳,設計風格也相當迷人。而戶外,遠眺就是沉睡中的吉斯本城。我還記得那天的清晨六點半,當我輕輕推開落地窗,踩上柔軟的草地,眼前是一片藍紫色天幕,月亮在山邊悄悄隱去。我屏息凝神,在民宿前等待曙光的降臨。


不久後,遠方的山脊線上開始泛起微光,接著是一片溫暖的金黃,如同廣告中所謂的「祥瑞之氣」。當太陽終於升起,眼前的美景祥和平靜,卻讓我起了雞皮疙瘩,這便是全世界一天的開始啊!我不斷按下快門,用相機記錄這一刻的純粹。不久,早起的民宿主人端來一杯熱咖啡,笑著與我共同迎接這道世界第一的曙光。當下,我心中湧出滿滿的感動,脫口即說:「旅行真好。因為旅行,它讓我見證了夢想中的世界第一道曙光。」


而第二次令人難忘的追逐曙光之旅,則是在泰國攀牙府的拷叻地區。這裡以壯麗的喀斯特地形聞名,當地的石灰岩山峰起伏錯落,造就了一片如詩如畫的仙境。起初,是當地友人分享的日出照片吸引了我,那片粉紅的霞光與海上層疊的山影,彷彿只在夢境中見過。於是,我便約上幾位好友飛向泰國南方的拷叻(Khao Lak)。那天清晨四點出發,乘車前往拷叻近郊的「Ao Tho Li View Point」。


就在一路顛簸之後,天際逐漸泛白,一抹紅霞鋪滿天空,粉紅色的光影灑落在喀斯特山水間,宛如進入了一片仙境。當太陽從山後冉冉升起,整片景色都被渲染成金色,那畫面是如此的動人心魄,好生夢幻。而友人貼心的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野餐籃,讓我們在這片絕美的自然中享受早餐。我拿著相機靜靜地拍下這些珍貴的時刻,並回味友人當初所說的「無可取代的家鄉之美」。原來,能安定心緒的幸福光影美好,就是在這片美景中細細體會啊!那天的日出,成了我心中珍藏的美好記憶之一。


至於台灣的台南,那一次更是美到屏息的難忘曙光之旅。起因也是當地友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二寮日出的照片,那片夢幻的光影、層疊的山巒和雲海讓我深深著迷。於是,我便與友人相約,在凌晨四點踏上了前往二寮追逐曙光的旅程。當清晨的第一抹微光乍現,山巒間的雲霧如輕紗般飄浮,遠處的山頭層層堆疊,顏色時而墨綠,時而石青,彷彿走進了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畫;而隨著晨光的蔓延,遠方的山巒逐漸展現出鈷藍、靛青和海軍藍的色調,猶如一幅席德進晚期的水彩畫,靜謐而莊重。等到太陽攀上山頭,金色的光芒灑在山谷間,奔騰的生命力隨之湧動,這樣的美景著實令人屏息!


說真的,儘管走過無數風景,見過無數名山,但那天的曙光體驗讓我重新思索「美」的意義。特別是作為美術和攝影科班出身的人,我的審美標準難免較高,尤其是網路上那些經過修飾的畫面,常常讓我感到無感。然而二寮曙光之行,無須任何電腦後製,那純然真實的景緻,深深觸動了我。此外,拜二寮的「月世界」地貌所賜,獨特的泥岩與頁岩層疊在光影和雲霧之間,時隱時現,讓我輕易就走進了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畫,好生享受。那天的光影、雲彩和山景達到近乎完美的平衡。


回顧這三次曙光之旅,紐西蘭的吉斯本讓我見證了世界的第一道曙光,那是旅行中少有的純粹幸福;泰國攀牙府的曙光,讓我感受到自然與仙境的完美融合;而台南二寮的日出之美,則是台灣土地與自然的山水畫結晶,富有獨特的生命力。雖然說每次追逐曙光,都是一場賭注。或許風雲變幻,或許一無所獲,但當那片光芒洒落的瞬間,所有辛苦和等待,都變得無比值得。


老實說,曙光的美,絕不僅僅在於那一瞬間的亮麗,而是整個過程中的期待與探索。正是這些不同經歷,讓我體會到日出美景和旅行的真諦。我深深的相信,對於追逐曙光的旅人來說,每一場日出,都是一首交響樂,讓你在光影間尋找到自我的節a奏,讓心靈再度沉澱。也真心的認為,曙光不僅僅是自然的奇景,更是一場屬於心靈的「光之朝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