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台南。西拉雅。Taiwan】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許一個台南人的北海道札幌美好時光

那一天下午的陽光暖暖,我和友人一手一杯蒂芬妮藍的可爾必思冰沙,坐在紅磚牆前的大樹下,嘴裡的滋味很日本,放眼望去的景致也很日本,一陣風微微的吹來,連那份陶醉,都很日本。我不經意的脫口而出:「這裡好有北海道札幌的感覺喔!」只見友人一動也不動,望著前方的綠蔭,吸一口冰沙,點點頭說:「對,我們在北海道的札幌!」

老實說,一開始聽見友人要帶我去「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是要去山上的花園嗎?」原來我誤解了。我們要去的地方的地名叫做「山上」,而「花園水道博物館」則是2019年才整修完畢並且正式對外開放,早期在日治時期對於台南相當重要的「水道」主管機關單位。只是,當搭乘園內的遊園車緩緩進入園區時,眼前的畫面,很難跟我們現在熟知的博物館,又或是水利工程單位畫上等號。因為這裡的占地廣大,再加上修復的非常好,時間在這裡,不但沒有繼續前進,反而是回到了日治時期的時間軸般,優雅的停留,而且就連空中所飄散的氣味也有著淡淡地不同,讓人好生錯亂中又帶有點點驚喜。

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時間回到1897年,當年被台灣總督府聘為衛生工程顧問,來自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的「威廉巴爾頓(W.K. Burton) 」,來到台南協助衛生環境的改善和進行民生用水的水源、水質的調查。隨後在1912年和他的學生兼助手,來自日本的濱野彌四郎,開始建設了「台南水道」,運用山丘地形的優勢和重力排水方式巧妙的結合,提供台南市區民生用水。不過,這套系統雖然成功的協助台南的民生用水和衛生環境的改善,然而隨著時代和技術的演變,附近的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與潭頂淨水廠也陸續完成並且接續台南水道的任務,1982便正式功成身退走入歷史。還好,這裡的整體環境、建築與空間等,均保持著良好狀態,2002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外,台南市政府更是積極的進行修復,最後和農業局苗圃完成整合,並於2019年以「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之名義正式開放參觀,讓民眾可以一賭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目前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的園區規劃為花園區、博物館區和密林區為主要的三大區塊。從大門口進入後迎面而來的便是花園區,這個區域有三大重點,一是琉球松,二是高爾夫球場,第三則是裝置藝術。

單從字面上來看,琉球松和松樹應該是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松樹在華人文化裡,不但是傳統藝術山水畫中重要的繪畫素材,在民間習俗裡更是長壽的象徵。過往一般人所熟知的松樹大多以大陸的「黃山松」為代表。台灣則因為氣候和生長環境的關係,松樹並不常見,較有代表性的松樹,則是生長在山區並且有著二針一束的松樹,被命名為「台灣二葉松」。至於琉球松,顧名思義,是生長在琉球群島的松樹。不過,根據科學家們採用DNA的分析得知,大陸的松樹自成一家,台灣的二葉松和琉球松,在8百萬年前是一家親,現在則是各自分家!目前在台灣的琉球松,大多數是屬於日治時代從日本移植到台灣栽種。而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的花園區中,名為「宮之森圓環」的內部,也有兩株挺拔的琉球松,不僅擁有近90歲的樹齡,而且還來頭不小,乃是19337月由日本皇族「伏見宮博義親王 」親手栽種的琉球松,因此,又有「親王松」的別名!

雖然說現在所看見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是以花園和紅磚建築為視覺主軸,事實上這裡還曾經設置了一座9洞的高爾夫球場,而且建成時間比淡水的高爾夫球場稍微晚些,雖然是全台第二座高爾夫球場,在當時卻是台灣最大的高爾夫球場喔!因此,伏見宮博義親王當年視察這裡的水道設施,另一個重點,其實是要來此打高爾夫球的。也因為他的到訪,這座球場日後被稱作「宮之森高爾夫球場」。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高爾夫球場作廢了,現在轉身成為花園區,球場綠茵不見小白球的蹤跡,倒是進駐了不少的裝置藝術,其中還有不少件作品是保留自「漁光島藝術季」的作品,讓整個環境增添了更多的文藝氣息和色彩。

博物館區算是這裡的主角也是國定古蹟。目前共規劃出A館「快濾池室」、B館「快濾筒室/辦公室」及C館「送出唧筒室」。快濾池室是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之加強磚造建築,主要是將取自曾文溪的溪水經唧筒揚水至沉澱池沉澱,截留原水中的懸浮固體、細菌、微生物等雜質,進行快速過濾後產生淨水的功效。目前的這座快濾池室是1952時台灣自來水公司所增建,所陳設的主軸則是水泵馬達以及濾水結構,還有相關性的知識與歷史,以及地下層保留完整快濾池管線等。

相較於整個園區內的其他設施,B館的「快濾筒室」則宛若主角中的主角,光芒耀眼,一開幕便成為最吸睛的話題焦點。而當我和友人踏入B館的第一個反應,眼前一字排開的雙側14座巨大快濾筒,搭上挑高空間和木架高樑及太子樓的設計,光影穿窗而入,就是有種錯置在歐洲大型釀酒廠的感覺。這畫面好生驚艷,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手中的相機,就想在各個角度上喀嚓、喀嚓不停!

老實說,把B館的快濾筒室用主角中的主角來形容,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啊!畢竟這14座的快濾筒,當年可是從英國進口而來,而裡頭用來濾水的,還是來自義大利的白沙。此外,為了安置和保護這些快濾筒,主量體的建築工法,乃是採用磚造承重牆結構系統的廣間型建築,外側還設有扶壁柱來增加牆體抗震力。而挑高屋頂上的木桁架,在其水平橫樑中間還以鋼索增加抗拉力,並且增開多面窗和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熱空氣往室外排出。單是這些設備的價值和建築工法的智慧,在日治時期來說,就是傾全力將時代之最放在這個空間裡,即便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那有形和無形的價值,都在持續閃耀中。

在快濾筒室的後面,透過照片和瓶瓶罐罐的還原,感受得到那些年在這幾間辦公室裡的忙碌和謹慎。至於C館的「送出唧筒室」,主要有4組唧筒機,而「唧筒」就是馬達、幫浦,它的功能則是將快濾後的清水進行水量調節,再將水藉由火力產生動力輸送至地勢較高的淨水池區。不過,因為唧筒機在當時是以火力轉化動力,因此,這裡特別設計挑高空間加上多面窗戶通風功能,並且巧妙的設置「搖窗機」來控製窗戶開關。在每一個環環相扣的小細節中,在在的展現出舊時代新科技的工程智慧,令人讚嘆。

而沿著189階的步道盡頭就是淨水池所在之地,沿途遍植了櫻花,還有一座宛如碉堡式的建築物,再加上頂部有覆土與植被以及59座鑄鐵通氣管柱,景觀特異,自開幕以來便成了在地人和攝影愛好者的新秘境。而走到後方的淨水井門上,還可以看見有一個「南水」的圓形標誌,則是當年台南水道的標誌,充滿歷史的韻味。對了,這淨水池內目前是蝙蝠的棲息地,因為有不少特有種,而為了要保護蝙蝠生態則不對外開放!

至於參觀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的園區,除了壯觀華麗的硬體設施及如詩的時光況味外,不得不瞭解和感謝的幕後推手,則是有臺灣自來水之父雅號的威廉巴爾頓,以及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不過,巴爾頓雖然開啟了臺灣自來水的生活新紀元,然而卻也不幸的在臺灣的水道探勘中罹患瘧疾,在短暫停留台灣後返回東京,最後於1899年因肝病而病逝於東京。而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則繼續留在臺灣,肩負起治水任務,在臺工作的23年間,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水利工程。由於自來水工程的構築,讓台灣的用水環境和習慣均大大的改善,迎接了民生新時代的來臨,也大量減少因為民生用水而誘發的疾病,濱野彌四郎的貢獻良大,在當時還獲得了「都市醫生」的尊稱。雖然人們感念他的貢獻,還曾經樹立他的銅像在園區裡紀念他。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水道園區的荒廢,許多的故事都走進了歷史,就連銅像也莫名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還好在2000年,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特別感念濱野彌四郎的故事,捐贈新的銅像並展示於圓環前,讓這段沉睡的歷史,再次在臺南和煦的陽光下,溫暖的閃耀著。

連續來了這裡好幾回,除了喜歡這裡的故事和環境外,無論是站在B館辦公室裡的窗前,還是在綠茵的藝術品旁,又或是紅磚牆的一隅,乘著涼風徐徐吹拂,再望著大樹下笑語連連的遊客身影,總是有那麼一瞬間,彷彿錯身在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學的校園。而嘴角微揚的笑意裡,不經意的洩露出對臺南人的羨慕,不用飛日本,就擁有了屬於台南式的札幌時光啊!

 Info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地址:台南市山上區山上里山上16

電話:(06578-1900

時間:9301730,最後入園時間為1630。(週二休館)

門票:NT$100(一般參觀)/NT$5065歲以上長者)/ 免費入場(設籍山上區之區民、志工榮譽卡、70歲以上及6歲以下本國國民、持身心障礙手冊者及陪同1人)




沒有留言: